像”度娘””小杜杜”那樣打造品牌的人格化形象
我們經常在網(wǎng)上聽到一些稱謂,如“度娘”“想哥”“浪姐”等,伴隨著一些段子,他們的品牌形象開始栩栩如生。但究竟什么是品牌人格呢?
人格(Personality),泛指一個人顯著的性格、特征、態(tài)度與習慣。所謂的品牌人格(Brand personification),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個品牌的價值觀、態(tài)度、特點及風格的總和。
下圖中的3個方面是數(shù)小咖所理解的,品牌人格在社交媒體(尤其是微信)上的具體表現(xiàn):
圍繞著這3方面,品牌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建立起品牌人格。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下每一步的具體內容:
1. 關注話題點及內容
微信公眾號運營者挑選話題、熱點,不僅是個技術活,更反映了品牌和運營者的人生志趣。比如最近的熱門事件,百度和杜蕾斯的選擇就很贊。
數(shù)小咖建議:一些惡意、低俗、散播負能量的熱點別去跟風,因為它們對品牌的社交人格將構成傷害。除了炮制抓人眼球的創(chuàng)意內容,輸出正向的價值觀,散播正能量也應該是廣告人的使命之一。
請記得——
有時候,對熱點的沉默也是一種人格化的主張。
數(shù)小咖整理下圖供大家參考,其中前10項是我覺得重中之重的品牌人格化美德,包含了:服務精神、積極堅定、正面直接、透明、承諾、尊重、信任、責任感、有美感。
2. 表達方式、語言風格及觀點/價值觀輸出
我們常聽到一些稱贊說:這個公眾號不錯!有態(tài)度,有觀點。
“態(tài)度”是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詞匯,就像脫口秀主持人黃西所說——“l(fā)ife is a kind of like pee into the snow in a dark winter night.You probably made a difference, but it’s really hard to tell.”
百度百科對態(tài)度的定義是:它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人、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蘊含著個體的主觀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
數(shù)小咖認為,所謂人格化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你怎么看”和“你怎么說”的過程。
就像前陣子的“Beat U”campaign,為何大眾的輿論會出現(xiàn)反向?除了對Uber共享開放的包容與熱愛之外,還有大家對行業(yè)口水戰(zhàn)及相互攻擊炒作的反感。
像下圖中兩個品牌的價值觀,你會更偏愛哪一個呢?
企業(yè)的社交人格美德決定了我們“怎么看”,至于“怎么說”,其實核心就三個字——“說人話”。如下圖片中左側關于“快樂”的三個描述,你會怎么表達?
我們需要專門的社交編輯,就是因為我們需要在社交媒體上“說人話”。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提煉觀點,言之有物。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其態(tài)度的呈現(xiàn)。
3. 品牌的“朋友關系圈”
品牌和人一樣,在社交媒體上也有“關系圈”;你跟誰來往?圈子構成如何?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經常也會看到有品牌因為代言人上的一次過失,而遭遇粉絲集體拉黑的尷尬。
微博時代的社交人格化與微信時代并無太大區(qū)別,“人品”都一樣,但品牌的“朋友關系圈”卻很不同。
比如,微信公眾號的互動溝通是隱性的,所有的交互都涉及到一個二次整理的原創(chuàng)過程。微信重視原創(chuàng)性,公眾號復制門檻高;由于微信的私密性和原創(chuàng)性強,微信上品牌的“朋友關系圈”就經常容易被企業(yè)所忽視。
不信,你知道跟你的品牌最熟的3大好基友是誰嗎?你是否知道還有誰在幫你做微信內容的擴散傳播?而誰的貢獻又最大呢?用心經營好你品牌的“關系圈”非常重要!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借助于有效的品牌社交關系掃描(本文最后將為大家呈現(xiàn)這個社交掃描的緯度)。
品牌社交人格與“粉絲”的關系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基于“內容認可”、“活動激勵”和“價值觀認同”,粉絲會呈現(xiàn)出品牌趨同性,即什么樣的品牌人格會聚集什么樣的粉絲。
因活動激勵而關注的用戶,關聯(lián)性最弱,很容易流失;但是因為內容知識性/價值觀認可,以及服務需求依賴留下來的用戶,則忠誠度最高。
有兩個數(shù)值經常被品牌微信運營者忽略:一是日常非活動期的粉絲增長,反映了品牌影響力;另一個是日常非活動期的取關率,反映了用戶的質量與忠誠度。粉絲趨同性帶來的粉絲質量不會反映在一朝一夕的數(shù)據(jù),但是長期來說,趨同性高的粉絲對品牌建設百利無一害!
數(shù)據(jù)能給品牌的社交人格化帶來什么
總結上文,最后我們來探討下數(shù)據(jù)對品牌社交人格化的幫助。
我認為首先是,通過社交數(shù)據(jù)挖掘,了解你現(xiàn)在品牌和競品的“主動人格”是什么。
主動人格指的是,品牌針對消費者主動去塑造的品牌人格化形象,比如上文提到的“想哥”,“度娘”,“浪姐”等;人格化稱謂是一部分,另外還包括了品牌關注的話題內容,自身的格調態(tài)度,語言風格等;
其次,同樣基于社交數(shù)據(jù)挖掘,了解一下你的“被動人格”是什么;被動人格是你沒有行為,自然而然形成的用戶認知,典型的案例比如柯達,在過去一段時間,無論它希望構建的主動人格是什么,被動人格總是讓人想到“膠片”和“路邊的沖印店”。
數(shù)據(jù)的魅力在于,我們能夠去收集并整合這些信息,了解你的主、被動人格,再著手構建主動人格,這樣就會更有針對性和效率。
有一些執(zhí)行層面的運用,比如用在微信內容研究:我們可以用數(shù)據(jù)去追蹤品牌發(fā)布的不同話題類型,關注其打開率,這樣就可以知道哪類內容更受歡迎。一個齊全的人格化定位,在關注內容上也是題材豐富全面的。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構建社交人格的一部分。
另外,社交聯(lián)合活動能夠集中資源,節(jié)省傳播成本,令利益最大化;但是品牌應該如何尋找合作對象?(比如我是一個母嬰品牌,我應該挑選哪些品類、品牌的合作伙伴來聯(lián)合傳播呢?)通過社交數(shù)據(jù)掃描,我們就能知道自身或競品的社交關系圈構成情況,再指導類似活動展開。
數(shù)小咖通常會按照下圖中所呈現(xiàn)的緯度,來為品牌做完整的社交人格診斷:
這個診斷方法是基于微信可抓取到的公開數(shù)據(jù),結合半人工方式來展開的。它重點針對微信公眾號與服務號,分析品牌與主要競爭對手的“主動人格”和“微關系圈”,最后給出包括品牌人格化構建在內的內容、運營、以及銷售優(yōu)化建議。
來源:宇見(微信號:yujianyingxiao)
—————————————————————————————
推薦閱讀:
美通社發(fā)布中國企業(yè)內容傳播趨勢與ROI效果評估調查報告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Stella,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zhiziedu.cn/blog/archives/1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