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10月11日 /美通社/ -- 我們身邊有一群人,感受著痛不欲“生”的疼痛,面對的卻不是即將迎來新生命的喜悅,而是日復一日,令人絕望的死亡恐懼——癌痛。10月11日是世界鎮痛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燃石醫學將帶大家了解癌痛,同時呼吁共同關注癌痛人群。
中國醫學界常見的疼痛分級法為NRS數字分級法,將疼痛感受分為0-10級。0為無痛感,10為自身所認為的最痛。其中,輕度疼痛(1-3級),類似刺手背、用力鼓掌的感覺;中度疼痛(4-6級)包括切到手、扭傷等;孕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等級最高可達7-8級的重度疼痛水平,然而,單純晚期腫瘤壓迫神經引發的癌性疼痛可達到10級。[1]更別提其他因癌癥或癌癥診療引發的疊加疼痛。
每天都有數以千萬計的癌癥患者與癌痛共存,艱難度日。約2/3的癌癥晚期患者不僅要疲于接受種種治療和心理壓力,還不得不忍受癌痛帶來的失眠、焦慮,更有甚者,連正常的生活和交流都成為了一種奢望[2-4]。
癌痛,揮之不去的大魔王
癌痛一部分來自疾病本身,一部分來自診斷和治療的過程[5-8]。
腫瘤會引起壓迫性疼痛,如腫瘤侵犯骨骼,嚴重情況下可直接造成骨骼斷裂;腫瘤自身也會引起感染,從而產生炎性疼痛;另外,腫瘤還會釋放出某些化學物質,影響人體神經系統,使大腦錯把其他信號處理成疼痛信號,從而產生疼痛。當這些疼痛發生,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往往會超過分娩時的疼痛。此外,還有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活檢、化療、創口護理等創傷性疼痛的疊加。
然而,疼痛的刺激還不是癌癥最可怕的地方,持續且無盡的折磨才是最難熬的!即便有時病情好轉,疼痛也不會隨之消失,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卷“痛”重來。因此,采取適當的鎮痛治療很有必要。
鎮痛,刻不容緩
80%-90%癌癥患者的疼痛,可以通過藥物等途徑獲得有效控制[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癌痛的三階梯止痛法[1]:不同程度、性質及原因的疼痛,可以單獨或聯合應用阿司匹林之類的抗炎藥、或是可待因這種類似鴉片的弱止痛藥物、更重度的情況可使用止痛更加有效的嗎啡、杜冷丁類的強鎮痛藥物,配合其他必要的輔助藥。這類鎮痛治療能使絕大多數癌痛患者的痛苦得到緩解,但由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部分成癮性鎮痛藥物的使用都有嚴格限制,且部分患者仍存在 “癌痛只能忍著”的認知,現實是,世界范圍內有近八成患者幾乎沒有獲得過針對疼痛的醫療[2],[9]。
另一方面,阿司匹林這類抗炎藥和鴉片類弱止痛藥物的鎮痛作用是有“天花板效應”的,也就是說僅對一定范圍內的疼痛有效,一旦疼痛超出范圍,即使再加大劑量也無濟于事,因此這兩大類藥物僅推薦用于輕、中度疼痛的治療;用于緩解重度疼痛的強鎮痛藥物,雖然強效無上限,但也存在耐受性和成癮性的問題,并不能長期無限制地使用。
對于進展到中晚期的癌癥患者來說,癌痛在所難免,即便通過藥物治療,也只能做到以最小的負面作用減緩疼痛,不能徹底消除。要想遠離癌痛,從最源頭開始防治才有效且靠譜。
面對癌癥,主動出擊,解決癌痛風險
癌痛往往會隨著病情的進展愈演愈烈,早期是輕微疼痛,到中晚期逐步加劇,形成令人絕望的癌痛。因此越早發現癌癥的蹤跡,甚至在“癥狀”出現之前發現并及時干預,就能盡早阻斷癌痛的發展勢頭。WHO關于癌癥的報道顯示,癌癥防治需要健康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心態和定期的篩查預防[10],但由于癌癥發病仍有諸多不可控因素,比如環境污染、年齡增長等等,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是遠離癌痛真正有效的途徑。
癌癥篩查的手段一般根據不同癌種的需求、受檢者的年齡和風險因素而有所不同,比如通過腸鏡檢測篩查結直腸癌,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乳腺鉬靶來篩查乳腺癌,巴氏涂片篩查宮頸癌。目前,常見的腫瘤標志物輔助篩查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與此同時,也不斷有創新的癌癥早期篩查技術取得進展,如燃石醫學布局的多癌種早期檢測,即通過血液進行篩查多種癌癥,具有無創和便捷的優勢,未來將是腫瘤早期檢測的有效輔助手段。
我們呼吁大家提高癌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意識,通過科學的手段,選擇適合自己的癌癥早篩方式,篩查早期癌癥,主動出擊。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愿世界少些受癌痛折磨的患者,用科學守護生命之光。
參考文獻:
1. 癌癥疼痛診療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員會. 2018-08-27. |
2. Hanna, Magdi; Zylicz, Zbigniew (Ben) (編). Cancer Pain. Springer. 2013-01-01: vii & 17. ISBN 978-0-85729-230-8. |
3. Marcus DA. Epidemiology of cancer pain. Curr Pain Headache Rep. 15(4):231–4. |
4. Sheinfeld Gorin S, Krebs P, Badr H, 等.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pai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J. Clin. Oncol. 2012-02, 30 (5): 539–47. |
5. Portenoy RK.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The Lancet. 2011;377(9784):2236–2247. doi:10.1016/S0140-6736(11)60236-5. |
6. Twycross R & Bennett M. Cancer pain syndromes. In: Sykes N, Bennett MI & Yuan C-S. Clinical pain management: Cancer pain. 2nd ed.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8. ISBN 978-0-340-94007-5. p. 27–37. |
7. Urch CE & Suzuki R. Pathophysiology of somatic, visceral, and neuropathic cancer pain. In: Sykes N, Bennett MI & Yuan C-S. Clinical pain management: Cancer pain. 2nd ed.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8. ISBN 978-0-340-94007-5. p. 3–12. |
8. Koh, M; Portenoy, RK. Bruera ED & Portenoy RK , 編. Cancer Pain Syndro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53–85 |
9. Deandrea S, Montanari M, Moja L, Apolone G. Prevalence of undertreatment in cancer pain. A review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Ann. Oncol.. 2008;19(12):1985–91. |
10.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