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12月16日 /美通社/ -- 12月15日,蔡司與上海大學合作十周年慶典活動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舉行。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聶清,蔡司大中華區總裁Maximilian Foerst,原上海大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終身教授方明倫,上海大學教務部常務副部長彭章友,上海大學人事處處長、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主任劉麗蘭,上海大學對外聯絡處處長、校友會辦公室主任陳然,蔡司中國工業質量解決方案總負責人平頡,上海大學機自學院院長于瀛潔等嘉賓出席,共同回顧十年合作里程碑,展望未來合作空間。
過去十年中,蔡司和上海大學著眼智能制造,賦能人才教育和數字化測量,培養面向未來的應用型智能測量專業人才,致力于實現產、學、研、拓四位一體的合作發展。十年來,蔡司-上海大學合作項目已惠及超過350名學生。
上海大學副校長聶清表示,十年磨一劍,上海大學與蔡司的合作是非常好的產教合作育人模式,而且不僅是產教融合,也是科教融合,學生和教師都從中受益。“我們處在高速發展的世界,特別希望十年的合作模式能夠在我們培養全面發展的卓越創新人才方面產生新的內容、新的火花。祝愿上海大學與蔡司未來十年的合作成果更豐碩、更輝煌。”
蔡司大中華區總裁Maximilian Foerst表示:“蔡司集團上個月剛剛慶祝了175周年,紀念創始人最初的夢想,這其中就包括為了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而制定的明確路線,其核心就是促進科學與教育。我們通過與中國頂級大學、職業學院和研究機構合作,促進開放創新和科學教育。蔡司與上海大學過去十年的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非常令人鼓舞。可持續發展和數字化等大趨勢正在改變傳統制造業,從而對人才和必要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蔡司的目標是通過深化與上海大學的合作來應對這些挑戰,進一步提升工程人才的技能。在下一階段的合作中,我們的培訓計劃將適用于新型交通出行,智能制造以及碳中和數字化趨勢所帶來的迫切需求。”
十年歷程,強強聯手育人才
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教育發展是蔡司175年來積極履行的社會責任。自進入中國市場,蔡司與國內院校、科研機構及產業鏈伙伴廣泛開展合作,用實踐造就人才。
上海大學是蔡司在中國的第一家校企合作院校,聯合培養現代工業制造所需要的復合檢測專業人才是雙方持續了十年的教育實踐。十年來,蔡司結合上海大學本科教學培養體系,設置智能化檢測、數字化檢測能力課程,協投共建實驗室,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和探索智能制造體系中測量技術研究。
2010年,基于對智能制造和智能測量領域發展的相同認知,“上海大學-德國卡爾蔡司人才培養合作基地”成立。此后,雙方開展聯合教學,蔡司為學生開設《幾何數字測量技術及應用》課程并參與編寫教材,該課程曾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和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9年,“上海大學-蔡司產學研合作基地”的建立標志著雙方從人才培養邁向全方位合作的新階段。蔡司在助力上海大學建設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開展智能制造先進應用技術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在慶典活動上,雙方代表為上海大學的優秀教師和學子頒發了“蔡司獎學金”。該專項獎學金的設立,旨在激勵師生取得更高水平、更具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對學生畢業后從事智能制造或測量相關工作也起到激勵作用。十年來,累計有80人次獲得該項獎學金。
此外,上海大學也為蔡司頒發了榮譽證書,對蔡司持續支持大學發展及雙方合作成果給予高度評價。蔡司工業質量解決方案事業部負責人平頡、上海大學機自學院院長于瀛潔簽署了蔡司-上海大學戰略合作協議,開啟雙方新一輪合作。
蔡司是全球光學和光電領域的技術先驅,上海大學科研能力和水平處于全國高校先進行列。在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和質量為先,發展關鍵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當下,雙方合作正逐步向縱深推進,拓展設立全國尺寸工程聯盟、促進行業技術交流和協作,以期實現更廣和更深度的“雙贏”。
校企雙贏,優勢互補助發展
人才和創新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動力,企業和高校匯聚各自優勢,實現資源共享,能夠創新教育模式,共同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和行業視野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助推各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蔡司圍繞共建精密公共實訓基地或應用研究中心,專業課程建設、軟件支持,師資培訓、技能認證,技能競賽支持,蔡司德國職業教育實踐,以及學生實習與就業六大方面與院校開展合作,根據院校實際情況和規劃確定具體合作內容。
這些合作方向廣泛適用于開設機械產業檢測檢驗/機械設計與制造、智能制造/機器人、材料/模具、飛機制造與裝配、汽車行業/新能源、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應用相關專業的院校,有助于培養具備未來競爭力的專業人才、推動科研創新。目前,蔡司已與共計上百所大學、職業院校、技工類院校開展合作,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同濟大學、西安理工、西安交大、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等。
蔡司不遺余力支持中國教育發展,這依托于自身技術優勢和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積累,也體現了蔡司扎根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未來,蔡司將繼續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期待與更多院校攜手合作,助力人才培養與科研建設,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輸送人才與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