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1年12月24日 /美通社/ -- 12月22日,微眾銀行·We研究舉辦的2021年銀行用戶行為大調研成果發布會直播正式在新浪財經APP上線,并且進行了《2021年銀行用戶行為大調研報告》的發布。調研報告分為大眾篇和小微篇,大眾篇主要勾勒2021年大眾用戶關于“存、花、貸、保”四個方面的金融行為,小微篇則呈現針對個體戶、小微企業主的專題研究,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發布會現場,微眾銀行·We研究發起人徐源宏做了本次發布會的致辭,在此之后,We研究負責人孫雯和微眾銀行個體工商金融總經理宋柏峰先后進行了大眾篇解讀、小微篇-個體戶部分的分享。發布會以小微專題線上圓桌環節為壓軸,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企業金融部副總經理蔡禹,以及微眾銀行企業市場及創新業務部銷售團隊負責人黃鄭川三人進行連線,分別從宏觀、政策和企業行為等方面,探討了小微經濟體的現狀與發展。
今年是微眾銀行·We研究連續第五年對外發布《銀行用戶行為大調研報告》,合作力量逐年增加,合作伙伴包括55家合作銀行、5家高校及行業合作伙伴。發布會開場,微眾銀行戰略總監、We研究發起人徐源宏進行歡迎致辭,總結了今年大調研的情況并對合作伙伴的幫助和支持表示感謝。今年,大調研走過了10座城市,開展84場深訪及座談會,回收問卷16950份。調研內容從單一的用戶研究延展到行業和用戶研究的結合,并更有針對性的從特定金融服務、和特定用戶群體出發,開展的專題研究,包括健康險相關研究、小微經濟體研究等,調研進一步深入。
洞察國民金融需求后疫情時代,用戶“存、花、貸、保”多元變遷
微眾銀行We研究負責人孫雯進行了《銀行用戶行為大調研報告》中的大眾篇的解讀,重點介紹了大眾用戶“存、花、貸、保”金融行為的變化趨勢。
在“存”方面,用戶的理財熱情高漲,有過投資理財行為的用戶從2019年的53.5%大幅上升到今年的84.2%,選擇基金產品和隨存隨取理財產品進行投資理財的用戶數量增長迅猛。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大眾對養老關注度較高,期待安全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更綜合、全面的養老金融服務。
在“花”方面,理性消費越來越成為主流,超前消費比例逐年減低。這一背景下,用戶對于國貨的認可度趨高,用戶購買的最主要國貨品類是手機,但年輕人在美食、美妝、游戲、影視等領域的消費表現出更傾向國貨的現象。另外,數字人民幣也在加速走進大眾生活,試點地區用戶的使用呈現“三高一低”特征,即高知曉度、低了解度、高滿意度、高使用意愿。
在“貸”方面,用戶的信貸行為趨向理性化,高頻、多平臺借貸的行為在減少,表現在一年內使用信用貸款10次以上的借貸用戶占比從2020年的15%下降到2021年10.4%。調研還發現互聯網銀行的信貸普惠下沉效果初顯,五線及以下城市用戶對“互聯網銀行信用貸款”的使用比例高于其他地區。
在“保”方面,年輕人群更容易接受線上購買健康險,并且線上健康險用戶的高線城市聚集的特點更明顯,這說明下沉地區用戶的健康險覆蓋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渠道上,約8成的線上健康險用戶通過“頭部互聯網平臺”了解健康險信息,其次是保險公司App。且大眾對“保險+健康”的金融服務仍有有較多期待,線上問診、體檢、基因檢測等健康服務具有很強的市場吸引力,這與后疫情時代人們更加重視健康管理需求的現象相符。
追蹤“小店經濟”真實現狀 個體戶經營成本壓力大
微眾銀行個體工商金融總經理宋柏峰以“個體戶洞察”為話題,重點解讀小微篇中對于個體工商戶的專題研究。
個體戶起早貪黑經營自己的小店,維持全家生計。今年個體戶平均每天營業市場長達12.8個小時,“全年無休”的比例有所提升,從一定程度上了反應了疫情導致個體戶生意難做。近五成的個體戶店鋪月均利潤在1-3萬元之間,還有兩成左右的月均利潤不到1萬元。目前個體戶的經營困難首要表現在成本上,人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店鋪租金壓力等是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競爭激烈,還有不少個體戶反饋資金方面的困難。
為了緩解資金鏈問題,不少個體戶會尋求貸款幫助。在金融需求上,個體戶貸款呈現平均次數不多、平均貸款金額小的特點。有貸款經歷的個體戶中,88.4%過去一年貸款為1-3次,平均貸款金額10.7萬元。
目前個體解決資金周轉問題,一靠親友、二靠信用卡、三靠銀行經營貸款。但幾種情況均存在一定痛點,例如,靠親友則關系維護成本高、靠信用卡則卡片管理難度高、靠銀行經營貸款則傳統銀行貸款還存在體驗不佳的問題。因此,他也描繪了理想的個體戶貸款產品的要素:從產品設計上看,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額度一把給足,并允許客戶隨借隨還,可以有效滿足個體工商戶的資金需求和減少利息支出;從流程體驗上看,需通過把申請和審批流程全線上化來使辦理流程更加簡單快捷,實現客戶能夠一張身份證、一部手機在幾分鐘內就可以獲取貸款。當然,以上對銀行業自身能力建設來講也是個不小的挑戰,還需行業共同努力。
解讀小微企業發展現狀 大咖共話紓困小微方法論
在最后部分的現場連線環節,微眾銀行企業市場及創新業務部黃鄭川、郵儲銀行小企業金融部蔡禹、西南財經大學甘犁教授,三方現場連線。這三位嘉賓有不同的背景,黃鄭川是來自互聯網銀行,并有豐富的業務經驗。蔡禹來自國有大行,在產品、風控等環節頗有建樹,而甘犁教授則是來自學術界代表,也是我國小微研究領域的帶頭人之一。他們從金融機構經營實踐、宏觀政策、金融支持等多角度直擊小微企業需求痛點,現場討論熱烈,思想激蕩,碰撞出精彩火花。
后疫情時代,小微企業面臨訂單量減少,市場需求降溫等經營難題,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成本不斷上升的影響,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變得尤為迫切。
微眾銀行黃鄭川公布的大調研報告顯示,在融資需求方面,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資金結算和貸款上,小微企業貸款產品使用呈現小額高頻特點。小額體現在一年單次貸款平均金額為36萬元左右,高頻體現在過去一年的生意經營過程中,小微企業平均借貸次數為2.8次,近5成的小微企業貸款期限為半年到一年之間。利率合理、額度充分、辦理簡單是小微企業辦理貸款時最主要關注的三個因素。
郵儲銀行蔡禹分享了郵儲銀行圍繞構建豐富數字化產品體系,拓展數字化獲客渠道,搭建輕型化運營體系,升級智能化風控體系等四個方面,提升普惠客群的金融獲得感和滿意度,增強普惠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以及在小微企業專業化研究方面的成果。
西南財大的甘犁教授則從金融機構的角度未來如何更好地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出發,建議政府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分”體系,根據社會責任分和信用分的結合,引導商業銀行更多關注綠色、環保等行業的小微企業。
銀行業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分,讓普惠金融與小微經濟體的發展形成合力,不僅僅是國家政策的需求,也是自身回歸金融本質,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這不僅需要金融機構對小微這個實體經濟重中之重的群體以及更廣泛的用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精準的服務,也對金融機構的調研能力建設提出了要求。未來,We研究將持續以更多深入的調研發現,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以及實體經濟壯大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