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2年3月18日 /美通社/ -- 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了羅氏旗下腫瘤免疫創新藥物阿替利珠單抗(商品名:泰圣奇® Tecentriq®)單藥用于檢測評估為大于等于1%腫瘤細胞(TC)PD-L1染色陽性、經手術切除、以鉑類為基礎化療之后的II-IIIA[1]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輔助治療。截至獲批當天,這是中國獲批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非小細胞肺癌術后輔助免疫治療適應癥,將有望進一步降低肺癌術后患者疾病復發風險。目前,阿替利珠單抗覆蓋了非小細胞肺癌從早期到晚期的多項免疫治療適應癥,同時也是擁有小細胞肺癌適應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約一半早期肺癌患者手術后仍經歷復發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約有180萬肺癌死亡病例,遠超其他癌癥類型,位居癌癥死亡人數第一。在中國,肺癌新發病例和死亡人數以約82萬和71萬高居首位[2]。肺癌可大致分為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NSCLC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所有病例的85%[3]。
近些年隨著早診早治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能夠通過篩查和初診及時發現早期肺癌。早期NSCLC患者可通過手術切除病灶[4],但超過50%僅接受手術的患者會在5年內出現復發或轉移[5],最終導致治療失敗,這成為了臨床上肺癌圍手術期管理的一大挑戰。
輔助化療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輔助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副作用較大,且能夠給患者帶來的生存獲益相對有限,平均僅可提高患者4-5%的5年生存率[6]。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藥物的發展,圍手術期免疫治療的研究開始在肺癌治療領域披荊斬棘,突破重圍。相比傳統的化療,輔助免疫治療有望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患者疾病復發的風險,為圍手術期治療開啟了全新的里程碑式的局面。而免疫圍手術期藥物研究的布局,也幫助更多肺癌患者獲得全方位的服務和全程管理機會。
輔助免疫治療讓60%患者三年無疾病復發或死亡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本次批準阿替利珠單抗單藥用于檢測評估為大于等于1%腫瘤細胞(TC)PD-L1 染色陽性、經手術切除、以鉑類為基礎化療之后的II-III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輔助治療,主要依據全球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IMpower010的研究結果。IMpower010是一項隨機、開放標簽的全球多中心III期研究,該研究共納入1280例完全性切除的IB~IIIA期(根據UICC/AJCC第7版)NSCLC患者,術后接受1-4個周期以順鉑為基礎的化療后,滿足要求的1005例患者按1:1隨機分配接受16個周期的阿替利珠單抗(1200 mg,每3周一次)或最佳支持治療(BSC),旨在比較阿替利珠單抗和目前最佳支持治療手段(BSC)的療效和安全性[7],[8]。
IMpower010研究結果顯示,在腫瘤表達PD-L1大于等于1%的II-IIIA期NSCLC患者中,在手術和化療之后,阿替利珠單抗用于輔助治療時,對比當前的最佳治療手段,顯著改善了無病生存期(DFS),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降低了34%(HR=0.66;95%CI:0.50-0.88;p=0.004),3年無疾病復發或死亡患者為60%。其中還觀察到,在腫瘤表達PD-L1大于等于1%的II-IIIA期亞裔患者[9]中,阿替利珠單抗術后輔助治療與對照組的中位DFS分別為42.3個月和31.4個月(未分層HR=0.63;95% CI: 0.37, 1.09)患者DFS獲益與全球組中觀察到的趨勢一致。
循環腫瘤DNA(ctDNA)是一種用于識別可能從輔助治療中受益的、術后有分子殘留病灶患者的生物標記物。IMpower010研究顯示,在所有ctDNA可評估的腫瘤表達PD-L1 (TC大于等于1%)的Il-IIIA期NSCLC患者中,無論ctDNA陽性或ctDNA陰性,阿替利珠單抗組均顯示DFS獲益,特別是在ctDNA陽性患者中觀察到,阿替利珠單抗組較對照組更是增加了具有臨床意義的DFS絕對獲益,中位DFS為21.8 VS 7.2個月,(HR為=0.54;95%Cl:0.31,0.93)[10] 。
IMpower010 為早期NSCLC術后患者帶來了DFS臨床獲益,使以阿替利珠單抗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從NSCLC晚期治療進軍術后輔助治療,邁出了NSCLC術后輔助免疫治療領域的重要一步,為今后免疫治療在NSCLC術后輔助免疫治療方面的探索奠定了基礎。
阿替利珠單抗第四個肺癌適應癥,惠及更多中國肺癌患者
2021 肺癌NCCN指南(第7版)已推薦阿替利珠單抗用于IIB-IIIA或高危IIA完全切除、PD-L1大于等于1%且已接受輔助化療的NSCLC患者的術后輔助免疫治療。2021年8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授予阿替利珠單抗輔助治療的優先審評資格,并于2021年10月15日正式批準,阿替利珠單抗用于PD-L1大于等于1%的II-IIIA期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接受手術和含鉑化療后的輔助治療。本次中國阿替利珠單抗術后輔助適應癥的獲批,基本與美國實現同步。
泰圣奇®(阿替利珠單抗)是羅氏自主設計、研發的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其可以直接與腫瘤細胞和腫瘤浸潤免疫細胞上表達的PD-L1配體蛋白結合,以阻斷PD-L1與免疫細胞上的PD-1和B7.1受體的相互作用,有效激活T細胞識別并殺死腫瘤細胞。2020年2月阿替利珠單抗在中國獲批聯合化療用于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2021年4月又批準一線單藥治療PD-L1高表達,且無EGFR或ALK基因突變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6月再獲批聯合化療用于無EGFR或ALK基因突變的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
羅氏制藥中國總裁邊欣女士表示:“我們很高興阿替利珠單抗今天在中國再次擴大了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適應癥,這標志著肺癌早期術后輔助免疫治療的新時代正式開啟,將為更多肺癌患者帶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未來,羅氏將繼續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與社會各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繼續將更多創新藥物引入中國,造福更多中國患者。”
[1] 國際抗癌聯盟/美國癌癥聯合會分期系統第 7 版 |
[2] 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
[3] Jeroen, N.Hiltermann, Anthonie,等.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nd lung canc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edicine, 2013, 33(5):374-375. |
[4] 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胸外科共識專家組.非小細胞肺癌術后輔助治療中國胸外科專家共識(2018版).中國肺癌雜志,2018,21(10):731-737. |
[5]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早期肺癌圍術期治療專家共識.循證醫學,2019,19(4):193-199. |
[6] Arriagada R, et al. 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oper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wo meta-analyse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 Lancet, 2010, 375(9722):1267-1277 |
[7] Heather A. Wakelee, et al. IMpower 010: Primary results of a phase III global study of atezolizumab versus best supportive care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resected stage IB-III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2021 ASCO. Abstract 8500 |
[8] Felip E, et al. Adjuvant atezolizumab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resected stage IB-IIIA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Mpower010):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2021 Oct 9;398(10308):1344-1357 [9] Hirotsugu Kenmotsu et al. IMpower010: Results From Asian Patients in a Phase 3 Study of Adjuvant Atezolizumab in Resected Stage IB-IIIA NSCLC. 2022 JSMO. [10] Zhou C, et al. IMpower010: biomarkers of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in a Phase 3 study of atezolizumab (atezo) vs best supportive care (BSC) after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stage IB-IIIA NSCLC. ESMO Immuno-Oncology Congress 2021, Abstract 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