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力量聯動改善狼瘡認知,呼吁規范管理,助力美好新生
上海2022年11月6日 /美通社/ -- 2022年11月6日,"陪她,破繭新生"狼瘡主題攝影展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隆重揭幕。攝影展通過8位來自全國各地、身份和經歷各異的女性狼瘡患者在鏡頭下的"美好",呈現了狼瘡患者在成長、求學、踏入職場、擁抱愛情、走進婚姻、孕育生命、實現長久生存過程中的"破繭新生"之旅。該攝影展由搜狐健康與覓健聯合發起,葛蘭素史克(GSK)中國支持,旨在提高公眾對狼瘡這一尤其"偏愛"年輕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認知,增強患者對抗疾病并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副總裁、GSK中國總經理齊欣表示:"提升狼瘡疾病的認知、幫助患者做好疾病長期管理,是提振患者治療信心和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今天,‘陪她,破繭新生'狼瘡主題攝影展在進博大舞臺上揭幕意義深遠,我們希望借助進博會的廣泛影響力,讓更多人認識狼瘡,并助力更多患者不懼疾病,敢于綻放美好。"
狼瘡認知局限帶來多重影響,提升迫在眉睫
狼瘡是一類慢性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的總稱。其中最常見的為系統性紅斑狼瘡,可導致腎臟、心血管、肺、消化系統、血液系統、血管、眼部等多器官、組織的損傷[1],并顯著增高患者的死亡風險[2]。據推算,中國狼瘡患者已超100萬,以育齡女性多見[3]。然而當前社會公眾對這一疾病的了解和認知非常有限,搜狐健康主編袁月表示:"大多數人對于狼瘡疾病的認知存在誤區。比如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但很多人卻錯誤地認為這是一種會傳染的皮膚病。公眾對狼瘡認知的缺乏也導致患者就診不及時,一些患者不能正確選擇就醫科室,確診時間長,貽誤了早診早治的時機。我們希望通過本次攝影展提升公眾對狼瘡疾病的認知、消除誤區。"
對狼瘡疾病正確認知的缺乏同樣體現在患者端,并因此影響了患者群體對疾病的自我管理和生存質量。覓健創始人劉文桂談到:"我們發布的《2021年全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生存質量發展報告》中顯示,僅有24.7%患者自認非常了解疾病。有部分患者因為狼瘡是一種無法治愈的疾病而喪失治療信心;也有患者對激素等藥物望而生畏,在病情出現好轉后就擅自減藥停藥。此外,因疾病和治療副作用帶來的容貌和形體變化等原因,患者面臨強大的精神壓力,出現沮喪或焦慮情緒,不愿社交;還有患者擔憂疾病影響她們的愛情、婚姻、以及生育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引起充分關注的。"
樹立規范診療認知,共助狼瘡患者"破繭新生"
"盡管狼瘡是一種不能治愈、持續終生的慢性疾病,早診早治、長期規范管理、加之近年來新型治療藥物的不斷出現,預防和減少復發,延緩疾病進展并減少臟器損害,從而獲得長久且高質量的生存是可實現的。"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指出。
由于疾病活動、反復復發和藥物毒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常存在多器官系統不可逆損傷的風險[4],損傷嚴重程度和頻率隨時間推移而增加,器官受損后又預示著更多器官受損和死亡風險[5]。"數據顯示,60%的患者疾病持續活動或反復復發[6]。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預防和減少疾病復發以及器官保護的重要性,這是狼瘡治療長期目標的核心。短期內控制住病情后,患者切忌擅自停藥減藥,應定期隨訪,根據檢查結果或疾病動態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經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復發的SLE 患者,可聯合使用生物制劑降低疾病活動度、疾病復發率及減少激素用量。"曾小峰教授強調。
在狼瘡治療方案中,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是常見的治療藥物,長期使用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成為患者的顧慮。尤其是兒童狼瘡患者群體,家長會憂心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影響。"對于這一擔憂,我們可以通過良好的管理來盡可能地降低其對孩子生長發育的影響,在緩解癥狀、控制病情和盡量減少復發風險的前提下,規范地逐漸減少激素劑量。"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腎臟科和風濕科學科帶頭人徐虹教授解釋道,"此外,與成人相比,兒童狼瘡患者起病更急、病情更重、病程長且更為遷延,腎臟受累及神經系統受累更常見且更嚴重。所以我們更應該從治療初期就重視器官保護,在控制疾病的同時,盡量最小化激素使用劑量,選擇更有利于器官保護的治療方案。相信通過規范科學治療,我們不僅能挽救患兒生命,還能不斷改善患兒生活,讓他們正常地成長、求學。"
本次"陪她,破繭新生"狼瘡主題攝影展匯聚媒體、行業專家、患者平臺等多方力量,通過進博會的舞臺,向公眾呈現多位女性狼瘡患者"美好"畫面的同時,也講述了她們走出疾病陰霾、重獲新生的故事。"我們期待這些故事結合多位專家的科普,能向更多患者傳遞希望與能量,鼓勵他們科學就醫、規范隨訪,從而減少復發、保護器官,踏上屬于自己的‘破繭新生'之旅。"齊欣表示。
參考文獻 |
[1] Stohl W & Hilbert DM. Nature Biotechnology.2012; 30(1):69-77 |
[2] Lee YH, Choi SJ, Ji JD, et al. Overal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Lupus. 2016 Jun;25(7):727-34. |
[3]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臨床免疫研究室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流行病學調查-上海市紡織系統職工患病率初探. 醫學研究通訊. 1985;14(8):228-229 |
[4] 楊寶峰、陳建國,藥理學 [M]. 9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333 |
[5] Doria A, Gatto M, Zen M et al. Optimizing outcome in SLE: treating-to-target and definition of treatment goals. Autoimmun Rev. 2014 Jul;13(7):770-7. |
[6] Nossent J, Kiss E, Rozman B, et al. Disease activity and damage accrual during the early disease course in a multinational inception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Lupus, 2010, 19(8): 949‐956. DOI: 10.1177/0961203310366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