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7月14日 /美通社/ -- 7月10日至12日,北京市朝陽區凱文學校普高學部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教學研討會。這場從校長、各學科專家、首席教師到骨干教師全員參與的研討會,面向新高考,聚焦教師團隊的融合與學生的全人培養。通過普高項目三個中心:教師發展中心、課程發展中心和學生發展中心的重點工作研討,為新學期備戰,為新征程聚力。
01 凝心聚力
校長闡釋凱文精神
教學研討會第一天,朝陽凱文學校校長馬德玲的精彩開場發言,為會議奠定了凝聚和務實的基調。她說,"一流的教師教出一流的學生,才能撐起一流的學校:我愿做學校托起一流教師的支點"。
融入凱文教育,必先走近凱文精神。馬德玲校長對凱文精神有深入的理解:今年6月底履新朝陽凱文學校之前,她已經在海淀凱文學校——這所凱文教育集團創辦的第一所國際化雙語學校,擔任了5年副校長職務,期間帶領和見證了海淀凱文學校發展至如今一位難求的"巡航"狀態。
她說,凱文教育將凱文精神凝煉為"自由、勇氣、高度"的蓑羽鶴精神。其中,"自由"并沒有翻譯為"freedom",而是"adaptability":自由并非漫無邊際,擁有了適應的能力才能享受自由;"勇氣",直譯為"courage",指面對未知的時候,不畏困難敢于挑戰的品質;"高度"并沒有直譯為"height",而是"persistence":只有擁有了堅毅的品格,勇于堅持,才能達到人生的至高點。
馬德玲校長表示,"One School, One Culture",同一學校,同一文化。普高項目將同小學部、中學部和藝術高中一起,作為朝陽凱文學校有機整體的一部分,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奠定基礎。
盡管國際高中與普高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共同提倡的"全人培養"理念,則是不同中的相同。
在學生培養方面,馬德玲校長期待普高項目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競爭應具有的基本素質能力和全球勝任力。相信三年之后,在國內名校的升學榜單上,凱文普高學子也將有自己的天地。
在教師發展方面,希望在田敏校長的帶領下,各位教師發揮出自己領域的專長,突出對學生的個性化關注,用發展的思維看待問題,合力打造國際課程背景下的普高素質教育,進而助力將朝陽凱文學校打造為升學路徑更為多元、綜合競爭力更為突出的一流國際化雙語學校。
02 薈聚一眾高手
做成一件"大事"
上周日,隨著北京中考出分,前往凱文兩校實地探訪的中考生家庭比之前明顯多了起來,暑假的校園依然熱鬧非常。
這幾天,朝陽凱文學校常務副校長兼普高學部校長田敏比暑假前還要顯得忙碌。一方面,作為召集人,普高學部教育教學研討會正在進行中,另一方面,田敏校長想盡可能親自參與接待來校了解普高學部的家庭,"把我們的理念與優勢講清楚"。于是,他便不可避免地在兩個場景之間奔走,有時還會誤了飯點兒。
"朝陽凱文的普高項目,與其他學校相比,最大的優勢是什么?"這往往是來訪家庭拋出的第一個問題。田敏校長認為,最大的優勢就是一流的教師團隊。
自從去年10月朝陽凱文學校普高項目正式立項,首先迅速啟動的就是人才招募工作。在凱文教育集團和朝陽凱文學校各相關部門組成的普高項目工作組緊鑼密鼓的工作之下,到目前為止,普高項目已經薈聚了一支7個學科由正高級教師領銜、3個學科為特級教師引領的省市級骨干教師組成、平均教齡24年的教育教學隊伍。
"這些老師都是牛人、高手",田敏校長經常說。而面對這些高手,他秉承的溝通方式一向是坦誠、務實,因此也深得老師們信賴。
田敏校長進行了主題為《追尋理想的教育——教師的價值領導力與教學改進》的講座,對普高辦學方案進行系統解讀。
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在翻到"師資介紹"一頁時,上面用大號字體突出列明了普高項目目前的正高級和特級教師儲備。田敏校長解釋說,事實上,在座的各位老師都很低調。公立學校往往不需要通過突出"正高級"、"特級"這些字眼來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介紹,但是民辦教育的宣傳話語體系大家還是要理解和適應,"畢竟要爭取在短時間內,高效地向中考生家庭說明我們的優勢。"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從宣傳表述習慣,到學生形象舉止,田敏校長會將他作為一個曾從公立學校轉軌國際教育的"過來人"對于不同教育模式中的細微差異及時溝通給老師們,以便尤其是剛從公立名校體系來到普高項目的老師們更好地適應。
"學校對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度較高。當你看到一個著裝比較出挑的學生,不要急于用公立學校對于學生面貌的要求進行評判,很可能你下次再看到他,是他的照片出現在學校的名校升學榜上的時候。"
既是普高項目的主心骨,也是普高老師們的貼心人。這些教學"牛人"和高手在田敏校長的帶領下,呈現出了極佳的職業狀態。整個團隊輕松愉快,氣氛融洽,在教學研討過程中,又嚴謹務實,科學高效,敢于質疑,善于創新。"一切為了學生培養這件大事"。
有家長表示,我們已經確定了來朝陽凱文普高,因為一個細節:走訪了幾個項目,只有在朝陽凱文,竟然遇到了正高級教師團隊參與接待我們訪校、解答我們的疑問,讓我們感覺無比安心。
03 面向新高考教研
落點是培養全面發展
"面向高考而不止于高考",為期三天的教研密切圍繞"新高考"和"全人培養"兩大主題展開。教研日程既有教研專家帶來的新高考解讀、學科教師展開的教育教學經驗分享,也有普高項目三大發展中心的理念研討、細節舉措和智慧校園教學支持系統的培訓。
普高項目教學專家組長張老師帶來了以《"四新"背景下教育教學方向學習》為主題的講座。在新課標、新教材、新課程、新高考的"四新"背景下,高考的方向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作為教師應該思考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方法。
張老師首先介紹了"四新"的關系,進而逐一展開解讀。在一系列頂層制度指導下,我國普通高中教育進入了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和質量評價改革同步實施、協同推進的"黃金期"。課程標準取代考試大綱,全面引領高中教學;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選科制度在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選課走班"教學推動高中教學制度發生深刻變革。張老師高屋建瓴并輔以豐富案例的生動講解得到了老師們的廣泛好評。
新課標強調全面理解并通過教學目標落實核心素養,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朝陽凱文學校定位為"精品素質高中"的普高項目的全人培養理念與之高度契合,并通過教師發展中心、課程發展中心和學生發展中心的交叉協作得以實現。
以提升"核心素養"中學生的"健康生活"能力為例,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廣受關注,在朝陽凱文學校普高學部,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處在良好水平被作為一個重要工作目標。
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其知識儲備和能力發展情況一樣,是學情分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田敏校長認為,普高項目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對包括心理健康情況在內的精準的學情分析。
"學業壓力是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幫助學生持續獲得學業上的進步,由此帶來的自信心的提升能解決相當一部分的心理問題。"
學業的進步依賴高品質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抓教學計劃的落實和教學環節的質量,普高學部注重分層精準輔導,通過晚輔導師生互約機制,力求達到堂堂清、日日清的效果。學生評價方面,通過GPA評價體系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努力程度、競賽、專業等級考試以及階段性考試等各項都由老師做好評價并記錄到ManageBac系統進行數據匯總,以及時掌握學情,從而進行及時和個性化的指導。
在德育管理中,普高學部運用SPI(Student Performance Index, 學生成長指數)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賦分,真實、準確、客觀地反饋出學生的綜合表現,達到"讓學生的成長看得見"的效果,從而讓老師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激勵、表揚、提醒及糾正。
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精品素質高中每周開設六節體育課,使學生們天天有運動,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比賽。田敏校長認為,通過對"無體育不凱文"的體育精神的倡導,可以讓學生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從而創造一個更有靈魂、更懂得意義、更具創造力的學習社群,點燃孩子們的激情,塑造健康、有趣的靈魂。"
04 師之所存,道之所存
青年教師的感想與收獲
在第一天的教研結束之后的團建環節,地理學科首席教師楊崇廣朗誦了一首小詩《信任》。"魚那么信任水,水卻把魚給煮了。"楊老師頓了頓才繼續,"后來我才知道,把魚煮了的不是水而是火",既有傷感,也有智慧和玩味,讓人眼前一亮。楊崇廣老師極具人文情懷,其《文化現象與地理環境關系》課題研究契合新教材、新課改、新高考的方向,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深受學生的歡迎。
而另一位楊老師——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化學學科首席教師楊曉琳在教育教學經驗分享時說,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追求卓越的人生態度,學生也會樹立同樣的目標。楊曉琳老師提到一件小事。"一次模考后,我問一位學生,你沒得滿分嗎?學生不解地說,可是我賦分滿分了啊。我假裝嚴肅地和他說,我們需要你得滿分,學校也需要你得滿分。"楊老師說,"這孩子后來成了‘高考屏蔽生'——總分排全市前20名成績不公布的那種。"
上面的這些細節,作為穿插在教研活動的一些細節,卻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教師。
清華北大雙料"學霸"教師、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王錚在教研結束后,總結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或許能代表參加教研活動的很多老師們的心聲:
正如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三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教師是一項對職業技能、職業素養有極高要求的職業,但是又是一項超越了工具、功利、理性,作為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傳承者與傳播者,作為個體生命靈魂的感悟者與引領者的事業。
從技術上說,SPI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與ManageBac相配合,用以實現過程性評價的全場景、全時段、全角度,解決的卻是"讓學生成長看得見"的人文追求。希沃白板與平板,將更豐富、更多彩地傳達信息的手段集成起來,讓課堂更有趣更多樣、學生的接受程度更高;讓作業布置更規范,要求更明確,有跡可循;讓作業反饋更及時,師生互動更實時。最終,解決的還是教與學如何對應,有針對性地教與高效率地學的問題。
當然評價體系與智慧教育基礎設施是最顯而易見的"器"與"物"。張老師的《學生手冊》與學生活動安排、莫老師的《課堂與教學常規》和課表與教學活動安排,也是輔助學生成長、教師教學的制度設計與規劃。但仔細想來,無論是田校對教育理念的分享、張老師對"四新"下的北京高中教育的解讀還是楊老師與眾位前輩對凱文普高的一點推測、一點態度與一點期待,都無法簡單地歸結為對教育之道的總結與探索,或多或少都在用自己的整個狀態來感染別人,來"證道"。這或許就是教師的特殊性:沒有純粹的形式意義的教師之道,"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也",只有言傳身教意義上的不斷實踐的狀態。傳道者只是在傳"道"么?他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語言、神態、肢體動作、文字實踐自己的道,可稱為行為上的"傳道"。
所以能看到前輩們即便退休仍然選擇繼續追求自己的教育理念,老師們也特別喜歡強調"學到老,活到老"的態度。因為教師這一職業,沒有終極意義的"道",我們每個人,都在永無休止地,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