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4年10月15日 /美通社/ -- 2024年10月15日,羅氏制藥中國宣布,其抗流感創新藥物速福達®(英文商品名:Xofluza®,中文通用名:瑪巴洛沙韋)20mg*2片規格片劑分包裝將在中國上海開展本地化生產。此次實現瑪巴洛沙韋中國分包裝的本地化生產,意味著瑪巴洛沙韋生產供應鏈將有效縮短,以更快的速度惠及中國流感患者,同時也標志著羅氏對患者福祉長期承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的達成。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嚴重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據統計,全球每年約10億人感染流感,包括高達 200萬~500萬的重癥患者與29萬-65萬的死亡病例[1],其中我國每年約有8. 8萬因流感導致的死亡病例[2],對公眾健康與公共衛生系統造成了巨大威脅。
作為全球首個全程單次口服的流感治療藥物,瑪巴洛沙韋以其創新作用機制為患者帶來臨床獲益。其于2021年首次獲批后八個月即被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23年3月再度獲批兒童適應癥,同年12月,瑪巴洛沙韋干混懸劑也在中國獲批,為吞咽片劑困難與低體重的流感患兒帶來更廣的治療選擇。
瑪巴洛沙韋現已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既往健康的成人和5歲及以上兒童單純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存在流感相關并發癥高風險的成人和12周歲及以上兒童患者。根據最新發布的III期臨床試驗CENTERSTONE研究結果顯示,流感患者單次口服抗流感創新藥瑪巴洛沙韋后,可減少向其家庭成員傳播流感病毒的可能性[3]。通過阻斷家庭內部的傳染傳播,不僅契合家庭流感防治的需求,為流感患者及家庭成員提供高效的保護,也有助于限制流感病毒在社區與社會中的進一步傳播,減輕流感對醫療系統造成的疾病負擔。
羅氏制藥中國總裁邊欣女士表示:"速福達®本地化分包裝生產落地,體現了羅氏扎根中國的長期承諾,這將大幅縮短速福達®的全球供應鏈周期,更好地滿足流感高發季節中國流感患者的需求,助力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關于速福達®(瑪巴洛沙韋)
瑪巴洛沙韋是一款創新的帽狀結構依賴性核酸內切酶抑制劑,已證明對多種流感病毒有效,包括對奧司他韋耐藥株和非臨床研究中禽流感病毒的體外活性株(H7N9、H5N1)。[5,6,7] 瑪巴洛沙韋全程僅需單次口服用藥,就能在24小時內停止病毒排毒,縮短傳染期并大幅減少流感癥狀持續時間。對無基礎疾病的既往健康流感患者和流感并發癥高風險患者均有治療獲益。[5]
瑪巴洛沙韋目前已在70多個國家被批準用于治療甲型和乙型流感。在中國,速福達®(瑪巴洛沙韋)已于2023年3月被批準用于治療既往健康的成人和5歲及以上兒童單純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存在流感相關并發癥高風險的成人和12歲及以上兒童流感患者,并被納入2023年《國家醫保乙類藥品目錄》。
強有力的臨床證據證明速福達®在不同人群(包括既往健康、并發癥高風險和兒童等人群)中的臨床獲益。[4,5,8,9] 瑪巴洛沙韋已被歐盟批準用于1歲及以上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單純性流感的治療以及上述人群的流感暴露后預防。
關于速福達®在中國已上市藥品規格
關于羅氏
羅氏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生物技術企業,總部在瑞士,擁有125余年悠久歷史。結合制藥和診斷兩大領域的獨特優勢,我們致力于通過個體化醫療推動科學進步,改善人類生活。羅氏制藥中國成立于1994年,作為第一家入駐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跨國企業,羅氏制藥是抗腫瘤、抗感染、移植、風濕免疫、神經科學等關鍵領域的市場領導者。目前,羅氏制藥在華擁有25款產品,覆蓋8大治療領域。在大型跨國藥企中,羅氏率先在華建成并不斷升級和完善,包括研究、開發、生產、營銷等環節在內的完整醫藥價值產業鏈。同時,羅氏還與政府、醫療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各界多方攜手,共同探索創新的合作模式,通過一系列有影響力和可持續的舉措惠及更多的中國患者。
更多信息,請訪問 www.roche.com.
參考文獻: |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fluenza (seasonal). [Internet; cited December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nfluenza-(seasonal). |
[2] Li Li YL, Peng Wu, Zhibin Peng, Xiling Wang, Luzhao Feng, Hongjie Yu Influenza-associated excess respiratory mortality in China, 2010–15: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9, 4: 9. |
[3] https://www.roche.com/media/releases/med-cor-2024-09-19 |
[4] Baker J,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2020;39(8):700-705. |
[5] Hayden F, et al. N Engl J Med 2018;379:913–923. |
[6] Noshi T, et al. Antiviral Res. 2018;160:109-117. |
[7] Taniguchi K, et al. Sci Rep. 2019;9:3466. |
[8] Ikematsu H, 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3:309-320. |
[9] Ison,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2020;20(10):12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