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和上海2024年11月13日 /美通社/ -- 總部設于香港專注于亞洲的環保非政府組織Redress,致力于通過教育和賦權設計師及消費者,加速時裝行業向循環經濟過渡,以減少服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Redress 其面向消費者的可持續時裝活動系列現正圓滿結束,這些活動從上海時裝周的天橋表演,到上海比斯特購物村的展覽,再到深圳時裝周的藝術展示,以及與《Vogue China》和小紅書合作推出的短片系列,旨在賦權設計師和消費者影響中國這個全球時尚重鎮。
Redress 創辦人Christina Dean 博士表示:「我們希望慶祝中國在推動本地和全球可持續時裝方面的創新、奉獻和積極影響。我們見證了一批新興的中國設計師迅速進入行業,并具備推動循環時裝所需的技能。Redress 致力于推廣循環時裝經濟,這一概念在中國已經廣為人知。隨著未來幾年雄心勃勃的為可持續發展設立目標,循環經濟的需求從未如此迫切。」
Redress 于上海時裝周天橋展示了六位杰出的中國可持續時裝設計師,這些設計師是中國可持續時裝的先鋒,他們都曾參加全球領先的可持續時裝設計比賽——「Redress設計大賽」,并獲得廣泛知名度。 Redress 的時裝秀吸引了眾多明星和觀眾,這是展示中國下一代設計師的重要里程碑,這些設計師正準備引領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時裝產業走向更可持續的未來。
「Redress 設計大賽」歷屆參賽設計師、上海時裝周Redress 時裝秀的主要設計師田如茵:「我認為社會和環境責任對于全球及中國的設計師而言是必須的。Redress及日益壯大的可持續設計運動正變得越來越強大。我們必須克服現有挑戰繼續積極變革,并展示我們的獨特影響力如何塑造更好的時裝行業。」
Redress 短片——運用中國時裝的大眾媒體影響力激勵更多變革
為了接觸中國快速增長的時裝消費市場及熱愛時尚的消費者,Redress 與《Vogue China》和小紅書合作,推出了一個由兩集組成的視頻系列,作為2024 年《Vogue China》時尚基金Redress 指導計劃的一部分,旨在賦權中國領先的時裝設計師推動循環經濟。視頻中展示了中國頂尖設計師參觀一個大型后消費服裝回收設施,挑選廢棄衣物重新設計,并讓知名中國時尚網紅穿上,從而激勵中國消費者延長衣物的使用壽命。
Redress 大使、超模、電影制片人及短片系列的共同導演兼主持人陳碧珊表示:「支持那些以美麗、真摯和創意設計風格的可持續設計師非常重要,因為這能激勵主流時尚消費者做出更可持續的時裝選擇。」
Redress 展覽——吸引大眾消費者參與
Redress 與兩個展覽合作,觸及更多中國觀眾。
在上海,Redress 與 The Bicester Collection 合作,于上海比斯特購物村一個繁華的購物勝地展示了 22 位可持續設計師的作品。此次合作也標志著他們 Creative Spot 計劃的首次在中國亮相,該計劃旨在推廣全球新興設計人才。展覽將于 11 月 30 日結束。
The Bicester Collection 中國時尚總監Stewart Chen 表示:「我們與Redress 的合作彰顯了我們培育新興設計人才的承諾,特別是在可持續時裝領域,這對時尚行業的未來至關重要。將Creative Spot 引入中國,標志著我們在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邁出了勇敢的一步。」
在深圳Redress 與新興運動 Sustainable Renaissance 合作,為深圳時裝周提供支持,并在福田藝術館舉行影響深遠的展覽,展出了精選Redress歷屆參賽設計師的作品。該展覽面向深圳蓬勃發展的創意產業藝術界,促進時尚與藝術行業之間的可持續性對話。展覽將于 2025 年 2 月 28 日結束。
Redress——亞洲的重要性及對中國的關注
Redress 采取專注于亞洲的策略,認識到該地區對全球時裝行業的巨大影響。亞洲是全球大部分服裝消費和生產的所在地,其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和生產基地對全球溫室氣體 (GHG) 排放有顯著影響。
作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價值 1480 億美元,占全球 43.6%)和服裝出口國(1820 億美元,占全球 31.7%)[1],中國在紡織廢物方面面臨巨大挑戰。中國每年產生超過 2600 萬噸廢棄服裝,相當于每天約 7 萬噸。[2] 令人擔憂的是,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每年丟棄的服裝將達到約 5000 萬噸。[3]
Redress 創辦人Christina Dean 博士強調了中國時裝市場的重要性:「亞洲是全球大部分服裝的消費和生產地。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和生產基地意味著亞洲產生了全球每年50% 的溫室氣體排放。[4] 好消息是,我們看到行動正在發生。中國已經發布了建立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系統的全國目標。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設計師、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合作,以加速亞洲的循環經濟。」
[1]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23
[2] China Associ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2016
[3] China Associ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2021
[4] Climate Watch, Historical GHG Emissions, 1990–2020